2017/1/9 13:45:28
來源:梁新穎浙江慶元與我的故鄉福建浦城在中國版圖上看,可算是同一個地方,氣候、風土人情都相仿。能為家鄉人民做點事,倍感親切,顯然是件快樂事。如今《濟川民間文史》出版了,這是一件十分可喜可賀的好事!
《濟川民間文史》是慶元至德文化研究會、慶元大濟進士文化研究會的有識之士共同發起創辦的?;蛟S孤陋寡聞,這么一本由民間自發創辦的文史雜志,我想在全國也是少見的。
慶元大濟,歷史上曾名濟川。后因有大濟小濟之分,濟川改名大濟。大濟人杰地靈,自古英才輩出,聞名遐邇??v觀歷史,這個不起眼的小山村曾經涌現了二十六名進士;從宋至清,大濟村還出了大大小小的官員三百多人;上百名碩學大儒、高官顯宦也與大濟村結下種種因緣。在這里,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巧妙地融為一體,一山一水、一草一木都滲透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。
大濟村環境美且奇。正南面一座高山名“蓋頂”,圓潤華貴。在慶元城里仰望即見此山半截,大濟村掩隱兩山之間。本地人說不見蓋頂山,心里就空落落的。村莊東側有山似鼓,名“鼓背”。西側山形酷如金鐘,叫“金鐘山”。水尾有洋村風水林。再下行至慶元縣交界處,有宏偉高聳的“文昌閣”??上г凇拔母铩逼陂g被毀壞了。大濟村像船形,東西北皆由“后坑溪”等兩條小溪環抱。溪面有“雙門橋”(一家兩進士)等廊橋二座,還有石板木板橋多座。最古老的村西那座石橋至今保存完好。在大濟村鼎盛時期,田產遍于浙南溫州各地。溫州最負盛名旳“五馬街”,有半條街店鋪是祖輩“溫九公”所有。
該村四周出囗處皆有亭樓,有匪患年間,亭上置土銃,“過山鳥”——一種可裝很多鐵絲鐵子土大炮,村民去菇山又學來一些拳腳,因此士匪寧攻縣城不攻大濟,認為“攻鄉不若攻城”。史上縣城有淪淊,而大濟從無匪患,也無風災水患泥石流之類自然災害。更有奇者,大濟村正街全是小青磚鋪設——這在封建皇朝是逾規的,叫“金奏街”。街名則響響亮亮,叫“圣旨門街”。 出村西門有五華里路,是古驛道,通縣城南門。在南門亭邊上,以前還有一間小房,專設為大濟人放傘取傘,寄衣換鞋之所。
大濟村的不同凡響,可謂名不虛傳。一是大濟村莊下面都是地道。所以在大濟走小弄堂,常感到有腳步“空空空”的聲音。據說當年大濟村婦女到河邊洗,就可以從家里直接抵達河邊,不見風雨不曬太陽?,F在地道已封閉,只剩幾個地道口,依稀可以回憶當年戲水嬉笑的景況。南方雨多,泥土土質松軟,為何挖這樣大規模的地道,縣志家譜都沒有詳細記載,有待我們進一步深入考究。
二是大濟村有地下谷倉,名“社倉”。社倉入門有直抵地下的石梯,寬約三米。地下宛若謎宮,都是木質谷倉,有專門的管理團隊。村民將稻谷存入社倉,取回“谷票”,以后需用時,憑票稱谷。這樣做,可防火防盜治蟲等,一個村莊有專門存糧之倉,當屬奇罕吧。其余清代陸隴其隱居大濟“日涉園”,為吳氏祠堂寫“夫婦箴”,“父子箴”,“朋友箴”等。以及李綱母親和文天祥毌親皆大濟吳氏等等諸多軼事,本刊的有關文章都有詳述。
忠厚傳家遠,詩書繼世長。大濟自古民風樸實,傳統文化蘊育著一代代村民。除了名聲播浙閩的“盧大相公廟”,上下兩座“吳氏宗祠”等名跡外。有關南孔孔子像曾停留在大濟也是今天的美談佳話??箲鹌陂g,戰火已燒至浙南,衢州南孔的轉移已勢在燃眉。國民政府與孔廟主事幾經商議,最終將孔子像落實到大濟村供奉。隨行有“見官大三級”的“奉祀官”孔繁豪??鬃酉窆┐鬂宥嗄?,舉行過幾次聲勢浩大的祭孔活動??鬃蛹叶Y家菜等等對這個村莊影響很大,以至這個村莊的紅白喜事都禮節特多??追焙朗强鬃?4代孫,在大濟多年。臨日本投降前客死大濟,靈柩待運故鄉,就停厝大濟村尾。年長日久,棺材腐爛,即安次大濟仙宮山下,至今孔家人及大濟村人也還不時會去瞻仰。
大濟是“省級進士文化村”。神奇優美的環境,濃濃的鄉土氣息,深厚的文化底蘊深深地吸引著我。世世代代大濟的兒女為她驕傲,為她奮斗。我相信這座美麗村莊,這顆歷史悠久的璀璨明珠伴隨著雜志的創刊會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!
祝賀雜志問世,祝愿雜志越辦越好!
作者簡介
梁新穎,筆名梁代,福建浦城人,中央黨校哲學碩士,首師大文學(書法)博士。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,中國對外友協友好藝術交流院特邀書法家,中國書畫藝術研究院副院長,兩岸和平文化藝術聯盟藝術顧問。著作《康有為書法研究》《穎羽集萃》。